Page 21 - 附中青年電子書(138)
P. 21

日治時代              payoff  / issue 138





                                                                                    1940
                       1940~1970


                       時代的歌聲
                                                                                    1960
                       文 / 李椒庭



                                                                                    1980
                          1945 年二次大戰的亞洲戰場開打,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的
                       台灣也不幸捲入戰火,被拖進了動亂的漩渦。自 1937 年中日
                       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全力推動皇民化運動,戰爭在即,日本政
                                                                                    1990
                       府逼迫臺人日本化的手段也越來越激烈,為了鼓舞臺人從軍而
                       改編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將慷慨激昂的日文軍歌詞植入民眾熟
                       悉的曲調中,使原本的民歌變了調,抹上一層戰爭的陰影,諸

                       如《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相繼改為《大地在召
                       喚》、《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
                          1945 年二戰結束,但臺灣坎坷的命運並沒有隨著二次大戰
                       的結束而落幕,傷痕累累的臺灣又經歷了一次政權的轉移。雖
                       然是戰勝國,卻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經濟蕭條,當時的歌謠也反

                       映了那個時代的樣貌,如《收酒矸》、《望你早歸》、《補破
                       網》、《杯底不可飼金魚》、《燒肉粽》等,流露了盼望出征
                       的人能早日回家的心情以及生活困頓難熬的辛酸。

                          1950 年,在二二八事件和八二三炮戰結束後,台灣紛亂的
                       社會逐漸沉澱,政府對人民的禁錮卻無所不在。在戒嚴的時
                       期,連寫歌聽歌都要管控,人們不能自由地寫歌也不能自由地
                       唱歌,歌曲一首首被各種理由查禁,諸多理由如意境穢淫、文






                                                                                                   19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