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附中青年電子書(138)
P. 18
日治時代
殖民下的歌聲
文 / 陳鈺潔
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
1932 年,由上海聯華影業發行的黑白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灣上映,
當時的電影業者為了吸引人潮,委託了辯士詹天馬和王雲峰為電影創作了同
名主題曲《桃花泣血記》。所謂的辯士,就是替觀眾講解電影情節的解說員,
因為當時的電影還是黑白默片時代,需要依賴辯士的三寸不爛之舌讓觀眾理
解劇情,他們不僅要具備說書人的伶牙俐齒,更要有好的學問,詹天馬便是
以七字民謠的形式,寫出這首〈桃花泣血記〉,並交由王雲峰譜曲。節錄歌
詞如下:
「人生就像桃花枝 有時開花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 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 第一要緊是真情……」
歌詞配合了電影的情節,講述一對相戀的男女因為身分地位懸殊,最後
戀情被迫以悲劇收場的故事,在當時,青年男女普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束縛的年代,〈桃花泣血記〉中男女主角勇於反抗封建禮教追求愛情的精神,
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大賣。
〈桃花泣血記〉主題曲可說是台灣主題曲和台語流行歌曲的先鋒,在此
之後,許多上映的電影也都採行了相同的宣傳手法─譜寫主題曲。而在〈桃
花泣血記〉裡,最後一句歌詞寫的便是「結果發生啥代誌 請看桃花泣血
記」,極具宣傳意味,又如同說書人「欲知後事,且待下回分解」製造懸念
關
不 的手法。無論如何,〈桃花泣血記〉都是台灣流行歌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里
住
的 程碑,他不僅做為一首成功的電影宣傳曲,更真實反映出了三○年代的台灣
歌
聲 社會,年輕男女渴望自由戀愛、打破性別階級的意識。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