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附中青年142__頁面
P. 12

附中青年史













              做刊物的經費永遠不夠……

              「從所掌有的資料看,附青變成真正能代表附中學生的附青該是六十二
              期,那是一個轉捩點,那也是我們改成國立的第一年。同學們都願意增
              加經費,把校刊搞好。」──《附中青年 77 期.附青的回顧》


              早期的校刊經費來源是併入學期初的學雜費統一繳交,縱然強制購買的
              模式提供穩定的經費來源,這些錢要出版厚至兩百多頁的校刊仍尚有不
              足,只能在收錄稿件數量上斟酌。「這次也很遺憾地無法收錄所有投稿
              作品……」,是幾乎每期附青引言中主編固定的呢喃。

                                                       版型變化──越來越大的附中青年

              解嚴後的附中青年
                                                       早期版型不斷更動,由輕薄小巧的黃金
                                                       律改為三十二開,再由三十二開改為
              76 年可謂《附中青年》的一大分水嶺,國民政
                                                       二十八開……一直到八十期將紙張尺寸
              府宣布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令,社會加速朝
                                                       改為十六開(B5)大小,《附中青年》
              向開放,出版業不再受到以往的鉗制。此時《附
                                                       版型才算是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中青年》已經非常接近現今校刊的模樣,前所未
              見的主題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出刊頻率則是改為一年一刊。題材選擇
              不受限制,風格越發活潑自由,刊物主要內容開始由附中青年社內成員撰
              寫,每期都有特定專題,是為附青社員一年來心血的結晶。

              在《附中青年 99 期》,四大專欄名稱固定,分別為「交響」、「塵衣」、「溪
              語」與「子極」,是日後刊物的主要架構。雖說名字定了下來,專欄內容倒
              沒有硬性規定。通常在「交響」內呈現附青社員
              們所撰寫的專題,其於專欄則有時則收錄火鳳凰
              文藝獎的得獎作品;有時刊登社外投稿的論述、
              創作,供予附子發表關於藝文方面見解的平台。


              附中文學獎

              《附中青年 96 期》首次刊登了附中文學獎得獎作
              品,後來附中文藝獎更名為「火鳳凰文藝獎」,
              每年春季由附中青年社主辦。


       10

       11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